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日历 老黄历
查看: 11|回复: 0

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 前提是年化收益8%,并拿25岁储蓄作对比!!

[复制链接]

57

主题

226

回帖

67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70
发表于 2025-8-7 1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
  【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近日,在一场备受瞩目的公开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抛出了一个足以颠覆大众传统认知的观点:养老规划竟应从10岁就开始着手。这一观点甫一提出,便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原本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公众对养老规划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同时也为大众重新审视财富积累的路径与方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了让大众更直观地理解这一观点,阎志鹏教授精心选取了三胞胎的储蓄案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时间杠杆”在养老规划中所蕴含的惊人力量。在年化收益率稳定维持在8%这一假设前提下,不同起始年龄的储蓄规划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财富积累结果。倘若个体从10周岁起便树立起清晰的长期储蓄意识,每年定额投入1万元,持续坚持6年,至15周岁完成全部储蓄动作。借助复利效应如滚雪球般持续发酵,待其65周岁时,账户总余额将高达344万元,这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而当储蓄启动时间推迟至16周岁,即便每年仍保持1万元的投入,且延长储蓄周期至9年【至24周岁完成储蓄】,最终账户余额却将缩减至293万元,与前者相比已有明显差距。更令人深思的是,当储蓄计划延迟至25周岁启动,尽管储蓄年限大幅延长至40年【至64周岁完成储蓄】,但受制于启动时间较晚导致的复利增值周期大幅缩短,最终账户总额仅能累积至280万元。
  这一系列对比鲜明的数据,犹如直观的图表,清晰地印证了“时间杠杆”在财富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储蓄启动时间每提前6年,在相同年化收益条件下,最终财富积累量可提升超17%。如此巨大的差异,让公众深刻认识到早规划、早受益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在财富积累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于此,专家特别着重强调:在20至30岁这个人生财富积累的黄金时期,个体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应适当提高权益类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配置比例。通过承担适度风险,获取更高收益弹性,从而最大化利用复利机制实现财富的指数级增长,为未来的养老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对于30多岁这一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同行驶在高速路上的汽车,既要应对当下诸如房贷、子女教育、家庭医疗等刚性支出,这些支出如同沉重的包袱,给家庭经济带来较大压力。又要为未来的养老生活提前做好储备规划。如何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且颇具挑战。“可采用‘30元法则’: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这样一年下来就能积累1万元,若能坚持30年,并按照8%的复利计算,最终财富可达137.2万。”这一看似简单且极具吸引力的储蓄策略,为不少人提供了一种看似可行的养老储备思路。
  然而,阎志鹏以三胞胎案例构建的数学模型【10岁存钱者65岁获344万】,从表面上看,这个模型构建得十分精巧完美,数据推导也似乎无懈可击。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它隐含着多重理想化假设。该模型中提到的年化8%的稳定收益,在现实金融市场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依赖权益类资产配置。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家庭股票基金持有比例仅12.3%,这意味着大部分家庭并未将权益类资产作为主要的投资选择,而是更倾向于稳健型投资。而且,近五年沪深300指数年化波动率达21.7%,如此高的波动率表明股票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普通家庭难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持续获得模型中所假设的稳定收益水平。此外,模型还假设“每年固定存入1万元”,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13万元,一个10岁儿童每年存1万,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需要额外支出的金额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达32%,其可行性实在存疑。
  将养老储备前置至儿童期的建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将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承担的责任转嫁到了个体身上。当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这一庞大的覆盖范围体现了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努力和成果。然而,养老保险的替代率【退休金与退休前工资比例】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2年的44%,这意味着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未富先老”与“少子化”的双重压力下,个人养老储备的紧迫性确实在不断上升。但是,如果将养老责任完全下放至家庭层面,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高收入家庭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早期投资实现财富的跃升,为养老生活提供充足的保障。而低收入群体则由于现金流压力,往往被迫放弃复利机会,难以积累足够的养老资金,在养老问题上陷入困境。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指出,中国基尼系数【0.466】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强调个人养老储备,可能会使财富鸿沟进一步扩大。
  “30元法则”所提出的每日储蓄建议,看似简单易行,却忽视了当代年轻人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Z世代【10 - 28岁】月均外卖支出达876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3%,这表明外卖消费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消费方式。同时,央行调查显示,18 - 35岁群体中,42%的人持有信用卡透支或网贷,这反映出年轻人在消费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超前消费现象,追求即时满足。在即时满足文化盛行、金融素养普遍不足的背景下,要求年轻人“先储蓄后消费”,可能由于他们缺乏财务规划能力而难以真正落实,最终流于形式。日本2019年《少子化社会白皮书》揭示,该国30岁以下群体储蓄率不足5%,远低于“30元法则”所需的自律水平,这也从侧面说明,仅靠简单的储蓄建议难以改变年轻人的消费和储蓄习惯。
  养老规划的本质是风险共担机制的设计。德国“里斯特养老金”计划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匹配与个人储蓄的三方共担模式,使参与家庭60岁后平均养老金替代率达68%,为退休人员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养老保障。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则通过强制储蓄与医疗、住房账户的联动,构建起了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涵盖了个人从工作到退休的各个阶段。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仅靠个人提前储蓄难以应对系统性养老风险,需要配套税收优惠、低风险投资工具开发【如养老目标基金】、财务教育普及等政策支持,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养老保障格局。
  阎志鹏教授的复利模型揭示了时间价值的数学魅力,但养老规划从来不是纯粹的数学问题。当我们将视角从个体账户余额转向社会公平、代际正义与制度保障时,真正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构建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障“安全网”,发展普惠型商业养老保险“缓冲层”,同时通过财务教育提升公民风险管理能力。唯有如此,复利效应才能真正成为普惠大众的财富工具,而非加剧社会分化的“双刃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xuepai.net

GMT+8, 2025-8-19 04:31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