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日历 老黄历
查看: 77|回复: 0

宝宝被蝮蛇咬伤 家长拎蛇飞奔医院 不慎踩到短尾蝮蛇的尾巴,家长紧急送往医院!

[复制链接]

953

主题

476

回帖

389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94
发表于 2025-9-17 16: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宝宝被蝮蛇咬伤 家长拎蛇飞奔医院
  【宝宝被蝮蛇咬伤 家长拎蛇飞奔医院】近日,湖南常德市某小区内,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悄然展开。2岁幼童在门口玩耍时,不慎踩到一条短尾蝮蛇的尾巴,反被毒蛇咬伤左脚。面对剧痛,这个尚在牙牙学语的孩童却展现出惊人定力——他缓缓抬起伤脚,用小手指着伤口清晰说出“脚痛”,全程未哭闹。这一冷静反应为后续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家长携蛇驱车直奔医院,经36小时紧急救治,孩子最终转危为安。事发时,母亲正在厨房准备晚餐。听到孩子异常的平静陈述后,她冲出厨房发现儿子左脚踝处已出现两个渗血牙印,伤口周围迅速泛红肿胀。“我第一反应是打死毒蛇并带去医院!”家长回忆道。她抄起拖鞋击毙毒蛇,用干净毛巾包扎伤口后,立即抱起孩子驱车前往15公里外的常德市中医医院。“家长携带蛇体送医的举动堪称关键。”接诊的急诊科主任指出,短尾蝮蛇毒液含凝血酶激活剂和神经毒素,成人致死量仅40毫克,儿童更易因体重轻、代谢快导致毒素快速扩散。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注射抗蝮蛇毒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对伤肢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并安排PICU全程监护。
  这场生死时速中,每个环节都彰显着科学应对的重要性:现场处置:家长用宽布条在伤口近心端5厘米处结扎,每15分钟放松1分钟,有效延缓毒素吸收。转运决策:选择具备抗蛇毒血清储备的三级医院,而非就近社区诊所。医疗协作:整形外科、儿科、重症医学科多学科会诊,精准控制骨筋膜室综合征。
  “孩子能如此镇定,离不开日常安全教育。”家长透露,家中常通过绘本、情景模拟教导孩子识别危险信号。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此刻显现威力——当多数同龄儿童遭遇意外会惊慌大哭时,孩子却能准确指认伤口部位,为医疗救治提供关键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主任强调:“儿童被蛇咬伤后,毒素扩散速度是成人的3倍,但若能保持镇定减少活动,存活率可提升60%。”她建议家长采用“三要三不要”原则:要立即脱离危险环境。要用清水冲洗伤口。要记录蛇的特征。不要抓蛇导致二次伤害。不要用嘴吸毒或切开伤口。不要饮酒或服用止痛药。
  医疗团队采用“阶梯式治疗方案”:首剂注射8支血清中和游离毒素,随后每6小时监测凝血功能,动态调整补液量。针对儿童脏器娇嫩的特点,全程使用无创监护设备,避免二次损伤。
  这起事件折射出公共安全体系的进步与不足。常德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已接到蛇咬伤报告127例,较去年同期上升23%,其中儿童占比达41%。为此,当地采取三项应对措施:社区防控:在公园、小区投放驱蛇药包,修剪低矮灌木。医疗储备: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常备抗蝮蛇、五步蛇、银环蛇等常见毒蛇血清。公众教育:制作《儿童防蛇指南》动画短片,在幼儿园、学校循环播放。
  “每年5-10月是蛇类活跃期,傍晚6-8点为咬伤高发时段。”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专家提醒,市民外出应避免穿拖鞋短裤,夜间携带手电筒照明,遇到蛇类保持3米以上安全距离。
  当宝宝举着康复的小脚丫在病房玩耍时,这场生死救援已超越个体案例,成为全社会应急能力提升的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们:个体层面:生命教育需从娃娃抓起,日常安全演练能化危机为转机。家庭层面: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关键时刻能创造生命奇迹。社会层面:完善医疗救援体系,让每家医院都成为生命守护站。正如评价所说:“那晚的月光特别亮,照着后视镜里孩子熟睡的脸。现在才懂,所谓‘为母则刚’,不过是爱让人瞬间学会勇敢。”这场惊魂36小时,终以温暖结局收尾,而它留给我们的,是对生命尊严的永恒敬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xuepai.net

GMT+8, 2025-10-4 03:17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