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日历 老黄历
查看: 11|回复: 0

意外!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 校长贴心写信,还有小礼物!

[复制链接]

30

主题

0

回帖

12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9
发表于 2025-7-28 10: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
  【没考上 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7月27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未录取通知书”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多名网友表示意外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邮寄的“未录取通知书“,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还有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信的内容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公室谨以此信,向你转达徐扬生校长的深切关怀与真挚寄语,感谢你为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希望这封信能拂去些许失落,注入前行力量,愿能温暖相伴。工作人员证实,学校招生办确实为每位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了这样一封信件。“我们不是发的‘未录取通知书’,就是校长的一封信,主要是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工作人员解释,每年报考学校的考生众多,为了体现对每位申请者的关注,今年他们特意寄出了这封信。“这是对未录取考生报考本校的一份感谢,并鼓励他们未来好好发展。”对于部分网友的质疑,工作人员表示:“有一些恶意的解读,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不会进行置评,但我们的初心肯定是鼓励孩子们,因为未来还有很多的机会。”这并非港中深首次尝试人文关怀。2016年,该校就曾为落榜生寄送手写安慰卡与笔记本,但此次因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形成现象级事件。招生办主任王女士透露,今年共寄出1.2万份信件,覆盖所有参与综合评估但未录取的考生,“我们想告诉年轻人:教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人生赛道远比录取通知书宽广”。在“一考定终身”观念仍具影响力的当下,这封“未录取通知书”恰似一剂解药。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350万,但985高校录取率不足2%,211院校录取率仅5%。当河南某民办高校1200份通知书遭873份退回、山东民办院校弃读率高达72.75%时,港中深的举动显得尤为珍贵。
  “这击中了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的痛点。”有专家指出,当高校开始关注“未录取群体”,实质是在重构教育价值坐标系。信中“人生路很长”的劝慰,与当前蔓延的“复读潮”“留学热”形成微妙对照——据统计,2025年选择复读的考生占比达42%,而职业教育、直接就业群体分别占28%和15%。
  在郑州某复读学校,一名学生撕掉了刚收到的三本院校通知书:“我宁可再拼一年,也不想读‘就业红牌’专业。”他的选择映射出残酷现实:某师范院校新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25年就业率仅38%。12所新建本科院校中,9所开设财务管理、8所开设计算机,专业重复率高达85%。
  但更多年轻人开始打破“唯学历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德时代共建的“电池工程师班”,学生大三即被企业预定。山东蓝翔技校的数控机床专业毕业生,起薪已反超部分二本院校。这种转变倒逼高校改革——教育部要求2027年底前淘汰15%落后专业,某民办院校甚至将学费从2.8万降至1.8万仍难招生。
  港中深的信件设计暗含教育心理学考量。信纸采用淡蓝色环保纸,配以烫金校训“博文约礼”。校徽徽章选用夜光材质,寓意“黑暗中亦有方向”。定制书签镌刻《论语》名句“君子不器”。这些细节被考生称为“治愈系设计”,“比某些高校的AR通知书更有温度”。
  “这实质是教育仪式的范式转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曼琳分析,当985高校将89元成本用于AR特效时,港中深选择将资源投向情感联结,“这种‘去功利化’的互动,反而提升了品牌忠诚度”。数据显示,收到信件的考生中,63%表示未来会考虑报考该校研究生。
  在深圳龙岗的港中深校园里,这封“未录取通知书”正引发连锁反应。校长徐扬生在公开信中承诺:2026年将增设“人生规划工作坊”,为所有报考者提供免费职业测评。招生办计划推出“校友导师计划”,让落榜生获得持续指导。
  这种转变与德国双元制教育形成跨时空呼应。在巴伐利亚州,技工年薪已超过大学教授。在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生起薪比普通大学高15%。当中国00后用脚投票时,港中深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教育不应是独木桥,而应是立交桥。高校竞争不应局限于生源争夺,更应着眼于终身教育生态构建。
  夜幕下的港中深图书馆灯火通明,一群特殊访客正在参加“未录取生开放日”。他们中有复读生、职校新生,也有准备创业的“gap year”实践者。22岁的王宇手握信件感慨:“这里让我明白,被拒绝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定义成功的起点。”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本质——它不该是冷冰冰的筛选机器,而应是热腾腾的成长引擎。当某民办院校招生主任哭诉“我们像临期食品打折都没人要”时,港中深的信件恰似一束光,照亮了高等教育转型的隐秘角落:真正的教育,永远发生在录取线之外。此刻,1.2万封“未录取通知书”正散落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它们或被珍藏在抽屉,或被转发至朋友圈,但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盖戳认证的文凭,而在于能否赋予年轻人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或许就是这场热搜事件留给时代最珍贵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xuepai.net

GMT+8, 2025-8-19 13:26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