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日历 老黄历
查看: 13|回复: 0

太过焦虑!高考后暑假去补课 单科收费近千元 瞄准准大学生,打起“赢在起跑线”旗号!!

[复制链接]

30

主题

0

回帖

1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4
发表于 2025-8-11 17: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考后暑假去补课 单科收费近千元
  【高考后暑假去补课 单科收费近千元】8月11日消息,在当下教培市场不断细分与拓展的大背景下,继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课在市场上掀起一阵热潮后,教培机构又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商机,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赛道:高【中】大【学】衔接班。这一新兴课程瞄准的对象是那些刚刚结束高考、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们,旨在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这个相对空闲的时期,提前接触和学习大学知识,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据多家权威媒体深入报道,当下备受瞩目的“高大衔接班”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板块。其中,大学英语基础强化课程,会从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英语四六级专项突破课程,则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和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助力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高等数学先修课程,会提前为学生讲解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让学生对大学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大学数理基础拓展课程,则会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数理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往往打着“提前适应大学节奏,赢在起跑线”的诱人旗号,吸引着众多学生和家长的目光。然而,其单科收费标准普遍接近千元,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报名,部分推销人员在宣传过程中可谓不遗余力。他们不仅会详细介绍课程的特色和优势,还会抛出一些极具吸引力的论断,比如“高考英语取得147分高分的学生都在踊跃参与学习”,试图以此营造出一种“不报就落后”的紧迫氛围,让家长们觉得如果不给孩子报名参加这个衔接班,孩子就会在大学的学习中落后于他人。
  深入探究不难发现,中学与大学在教育本质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衔接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与延续。中学阶段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应试为核心轴心运转的。在这一模式下,不少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精准划定重点范围,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和复习。家长也会在课后紧密跟踪学习进度,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进行复习和预习。学生们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标准化答案的反复演练与记忆中,以求在各类考试中争夺更高的分数排名,却往往忽略了自身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而大学则是截然不同的知识殿堂,正如“道术将为天下裂”所言,大学是汇聚多学科知识的丛林,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探索的空间。专家指出,大学学习的核心是“掌握不同答案”。以历史学科为例,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学者眼中可能会有多种解读,这些解读可能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史料依据和价值判断。分析社会现象时,也需要跨学科剖析,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得出全面而深入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中,要从中学阶段“求唯一答案”的思维模式,转向大学“接纳多元观点”的思维方式。角色也要从被动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安排,转为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种思维与角色的切换,是中学到大学衔接的关键所在。
  对于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而言,高考后的暑假本应是一段无比珍贵的“自留地”。在这段相对自由、宽松的时光里,学生们拥有了许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选择参与打工体验活动,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劳动,真切触摸到现实社会的复杂脉搏,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状态与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可以背起行囊踏上旅行之路,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各地风土人情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丰富人生阅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哪怕是选择在家中度过一段看似“虚度”的松弛时光,静静地阅读一本好书、聆听一首音乐,或是单纯地发呆放空,其实也是青少年重新审视自我内心世界、深入认识自我的必要留白。这些看似在短期内无法直接体现出实际效用的经历,实则如同滋养树木生长的肥沃土壤,恰恰是形成独立人格、培养健全心智的珍贵养分。
  相较于在暑假里提前背诵几个高数定理、记住几个英语单词,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在这段宝贵的时光中,学会如何自主合理地规划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休息的时间。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判断事物的价值,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以及在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未知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应对,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确定性。在大学里,学生可能会因为选修了一门感兴趣的课程而发现自己的新爱好和新方向。可能会因为参加社团活动而结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也可能会因为一场激烈的辩论赛而重构自己的认知,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然而,有机构宣称“一周模拟大学四年”,这种做法实则是用标准化模板扼杀了大学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可能。从中学到大学的衔接,本质上是一种“放手”的教育,青春不该困于分数排名。家长需要明白,孩子终要独自面对人生,他们需要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成长。社会也应接纳成长无标准答案,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发展路径。毕竟,独立人格远比知识滞后更重要。
  2025年8月,南京准大学生范飞宇被东北某高校应用数学专业录取后,花近千元报了教培机构的“大学数学先导课”,20课时直播课后却更焦虑。当下,教培机构在“幼小衔接”等浪潮未退时,将触角伸向高考后,催生单价近千元的“高大衔接班”。南京某教培机构课程清单上,“大学数学先导课”等课程单科价格普遍800-1000元,范飞宇所选课程压缩大学一学期教学量至20天。北京更极端,某机构“30天学业领先计划”组合售价1880元,单课时费用超120元。
  教培机构利用“信息差”定价,如称聘请清北博士,还把课程包装成“大学预备营”,配套多项服务定价1980元,打破知识付费边界。其狂热有迹可循,2022年超60%高考家庭愿为补习年付超5000元,头部机构高考课程客单价1.2万-1.8万元,续费率75%以上。“高大衔接班”只是将目标客户延伸至准大学生以开辟利润增长点。
  家长王女士的决策颇具代表性。在收到某机构“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的推销短信后,她毫不犹豫地为女儿报名了大学英语先修课。“虽然知道大学会重新教,但别人都在学,我们不敢赌。”这种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教育的深层悖论:当“减负”政策试图为学生松绑,社会竞争的压力却通过教培机构反向加码。高校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连续两年开设免费导学课,2025年线上听课人数达8661人次,线下到场260人。尽管校方强调“旨在帮助新生适应学习模式”,但客观上却为教培机构的营销提供了背书——当高校都承认存在知识断层,家长如何能淡定?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焦虑正呈现低龄化蔓延趋势。某机构推出的“小小科学家夏令营”,面向10-12岁儿童开设大学物理启蒙课,售价5800元/5天。当“不能输在起跑线”的逻辑从幼儿园延伸至大学,教育的本质已被异化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
  千元课时费构筑的不仅是知识壁垒,更是阶层鸿沟。以北京某机构的高价夏令营为例,15800元的定价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对于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家庭而言,这笔费用足以抵消全家一个月的伙食开支。河北农村考生小张的案例令人唏嘘:因无力承担补习费,他的高考成绩比参加补习的同学低50分,最终错失一本线。这种差距在大学阶段持续放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显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考入985高校的概率是低收入家庭的3.2倍。当“高大衔接班”成为精英家庭的标配,寒门学子不仅在起点落后,更可能因缺乏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而陷入恶性循环。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所言:“大学最需要培养的是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抢跑的知识。”
  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多方合力。政府层面,应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将监管触角延伸至高考后市场。可借鉴韩国“补习班宵禁令”和日本“补习费上限政策”,对单科课时费设定指导价,严查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同时,加大对公立学校的投入,确保课堂效率,避免“课上不教课下补”的乱象。
  高校需承担起更多责任。复旦大学编写的衔接教材、南京邮电大学的免费导学课,提供了有益探索。但更关键的是,高校应在入学教育中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思维转型。东南大学新生学院辅导员徐猛的建议值得借鉴:“暑假应把重心从‘记诵之学’转移到‘身心之学’,培养获取知识的本领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家庭层面,则需要破除“提分即成功”的单一评价体系。南京大学学生程梓嘉的暑假安排颇具启示:他选择阅读专业书籍、参与志愿服务,而非奔波于补习班。“大学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这种认知,或许比任何先修课程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回望教育史,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校训,打破封建教育桎梏。百年后的今天,当教培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还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高考后的暑假,本应是少年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黄金窗口。打工体验现实脉搏,旅行丈量世界广阔,甚至只是无所事事地“虚度”光阴——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是形成独立人格的肥沃养分。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千元课时费的喧嚣终将退去,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场景:准大学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非焦虑踏入校园,在图书馆的灯光下自主探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能力,在师长的引导下构建思维体系。这或许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赛,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xuepai.net

GMT+8, 2025-8-19 00:29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