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日历 老黄历
查看: 11|回复: 0

太焦虑了!高考后暑假去补课 单科收费近千元 网友疑惑:有必要吗??

[复制链接]

31

主题

0

回帖

1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7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考后暑假去补课 单科收费近千元
  【高考后暑假去补课 单科收费近千元】8月11日消息,继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课后,教培机构又开辟了一条新赛道:高【中】大【学】衔接班。瞄准的对象是准大学生们,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据多家权威媒体深入报道,当下备受瞩目的“高大衔接班”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基础强化、英语四六级专项突破、高等数学先修课程以及大学数理基础拓展等几个核心板块。在当下的教育市场中,各类“高大衔接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课程往往打着极具吸引力的旗号,诸如“提前适应大学节奏,赢在起跑线”,以此来撩拨学生和家长那根敏感的神经。从收费标准来看,单科普遍接近千元,这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可能会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报名,部分推销人员在宣传过程中可谓不遗余力。他们巧舌如簧,抛出各种看似极具说服力的论断,比如“高考英语取得147分高分的学生都在踊跃参与学习”,试图以此营造出一种“不报就落后”的紧迫氛围,让家长们觉得如果不给孩子报名,就会耽误孩子的前程,从而在焦虑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做出报名的决定。
  深入探究教育领域,不难发现中学与大学在教育本质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衔接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与延续。中学阶段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应试为核心轴心运转的。在这一模式下,不少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精准划定重点范围,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和记忆。家长在课后也会紧密跟踪学习进度,时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标准化答案的反复演练与记忆中,以求在各类考试中争夺更高的分数排名,仿佛分数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而大学则是截然不同的知识殿堂,恰如“道术将为天下裂”所言,它是一个汇聚多学科知识的丛林,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的挑战。专家指出,大学学习的核心是“掌握不同答案”。以历史学科为例,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视角、个人立场等因素的差异,会有多种解读方式,没有绝对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更需要跨学科剖析,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得出全面而深入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从中学“求唯一答案”的思维模式转向大学“接纳多元观点”,角色也要从被动接受安排转为主动规划探索。这种思维与角色的切换,无疑是中学到大学衔接的关键所在。
  对于刚刚结束高考的学生而言,高考后的暑假本应是一段无比珍贵的“自留地”。在这段相对自由、宽松的时光里,学生们有着多种有益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参与打工体验活动,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劳动,真切触摸到现实社会的复杂脉搏,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状态与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可以背起行囊踏上旅行之路,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各地风土人情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丰富人生阅历,培养豁达的心胸和开阔的视野。哪怕是选择在家中度过一段看似“虚度”的松弛时光,静静地阅读一本好书、聆听一首音乐,或是单纯地发呆放空,其实也是青少年重新审视自我内心世界、深入认识自我的必要留白。这些看似在短期内无法直接体现出实际效用的经历,实则如同滋养树木生长的肥沃土壤,恰恰是形成独立人格、培养健全心智的珍贵养分。相较于在暑假里提前背诵几个高数定理、记住几个英语单词,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在这段宝贵的时光中,学会如何自主合理地规划时间,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判断事物的价值,以及在面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未知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应对,这些能力和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魅力在于其不确定性,在这里,学生们可能会因为选修一门感兴趣的课程而发现自己的新爱好和潜在天赋。可能会因为参加社团活动结交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也可能会因为在辩论赛中与对手激烈交锋而重构自己的认知,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然而,有机构宣称“一周模拟大学四年”,这实则是用标准化模板扼杀了大学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魅力。从中学到大学的衔接应该是一种“放手”的教育,让学生们在自由探索中成长,青春不该被困于分数排名之中。家长需要明白,孩子终要独自面对人生,社会也应接纳成长无标准答案,独立人格远比知识滞后更重要。
  2025年8月,南京准大学生范飞宇在高考结束后并未迎来期待中的轻松假期。被东北某高校应用数学专业录取的他,在教培机构“提前学,领先一步”的宣传攻势下,花费近千元报名了某教培机构的“大学数学先导课”。他原本以为通过这20课时的直播课,能够在大学数学的学习中抢占先机,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直播课后,他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面对微积分符号的海洋,他发现自己“一知半解,却又不敢停下”,既担心自己学得不够扎实,又害怕错过重要的知识点。这一场景,正成为当下中国教育生态的缩影:当“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初升高衔接”的浪潮尚未退去,教培机构已将触角伸向高考后的真空地带,催生出单价逼近千元的“高大衔接班”。这场以“赢在大学起跑线”为名的狂欢,究竟是教育进阶的阶梯,还是资本制造的焦虑陷阱?
  在南京某教培机构的课程清单上,“大学数学先导课”“大学英语四六级冲刺班”“大学物理先修营”等课程赫然在列,单科价格普遍在800 - 1000元之间。以范飞宇选择的课程为例,20课时直播课搭配10小时答疑录播课,看似包含40小时学习内容,实则将大学一学期的教学量压缩至20天。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不仅让学生们难以消化吸收知识,还可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更极端的案例出现在北京:某机构推出的“30天学业领先计划”,涵盖英语四级、高数、物理和编程四门科目,组合售价高达1880元,若按单科计算,每课时费用突破120元。这种高昂的收费标准,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但也让一些家长在焦虑的心态下,咬着牙为孩子报名。
  这种定价策略背后,是教培机构对“信息差”的精准利用。某机构招生顾问直言:“我们聘请的全是清华、北大博士,他们知道大学教授的出题思路。”这种看似权威的宣传,让家长们觉得花高价报名课程是物有所值。更有机构将课程包装为“大学预备营”,除学术课程外,还提供“情商与人际关系”“自媒体创业”等选修模块,配套6本纸质教材,全套服务定价1980元。当教育被拆解为可量化的商品,知识付费的边界便被彻底打破,教育似乎变成了一场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交易。
  教培机构的狂热并非无迹可寻。据统计,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193万,其中超60%的家庭愿意为补习支付超5000元/年费用。新东方、学而思等头部机构的高考课程平均客单价已达1.2万 - 1.8万元,续费率维持在75%以上。这种商业逻辑下,“高大衔接班”不过是将目标客户从高中生延伸至准大学生,开辟出新的利润增长点。教培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地制造焦虑,扩大市场需求,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家长王女士的决策颇具代表性。在收到某机构“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的推销短信后,她毫不犹豫地为女儿报名了大学英语先修课。“虽然知道大学会重新教,但别人都在学,我们不敢赌。”这种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教育的深层悖论:当“减负”政策试图为学生松绑,社会竞争的压力却通过教培机构反向加码。家长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轻松快乐地成长,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后,于是在教培机构的宣传攻势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高校态度加剧教育焦虑。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连续两年开设免费导学课,虽称助新生适应,却客观上为教培机构背书,让家长更坚定为孩子报“高大衔接班”。这种焦虑低龄化蔓延,某机构“小小科学家夏令营”面向10 - 12岁儿童开大学物理启蒙课,售价5800元/5天。教育沦为军备竞赛,孩子压力大,不利身心与全面发展。千元课时费构筑阶层鸿沟。北京某高价夏令营15800元,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河北农村考生小张因无补习费高考低50分错失一本线。北大学院研究显示,高收入家庭学生考入985高校概率是低收入家庭的3.2倍。寒门学子起点落后,还可能因不适应大学学习陷入恶性循环。中科院院士李大潜称大学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非抢跑知识。
  解决困境需多方合力。政府应落实“双减”政策,监管高考后市场,借鉴国外经验设定课时费指导价、严查违规行为,同时加大公立学校投入,避免“课上不教课下补”。
  高校需承担起更多责任。复旦大学编写的衔接教材、南京邮电大学的免费导学课,提供了有益探索。但更关键的是,高校应在入学教育中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思维转型。东南大学新生学院辅导员徐猛的建议值得借鉴:“暑假应把重心从‘记诵之学’转移到‘身心之学’,培养获取知识的本领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家庭层面,则需要破除“提分即成功”的单一评价体系。南京大学学生程梓嘉的暑假安排颇具启示:他选择阅读专业书籍、参与志愿服务,而非奔波于补习班。“大学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这种认知,或许比任何先修课程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回望教育史,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校训,打破封建教育桎梏。百年后的今天,当教培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还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高考后的暑假,本应是少年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黄金窗口。打工体验现实脉搏,旅行丈量世界广阔,甚至只是无所事事地“虚度”光阴——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是形成独立人格的肥沃养分。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千元课时费的喧嚣终将退去,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场景:准大学生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非焦虑踏入校园,在图书馆的灯光下自主探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能力,在师长的引导下构建思维体系。这或许才是教育最美好的模样——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赛,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旅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xuepai.net

GMT+8, 2025-8-18 20:57 , Processed in 1.14062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