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日历 老黄历
查看: 83|回复: 0

记者暗访采砂淘金 船工称月入百万 明为采砂实为吸金!

[复制链接]

5118

主题

1295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115
发表于 2025-9-16 15: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暗访采砂淘金 船工称月入百万
  【记者暗访采砂淘金 船工称月入百万】近日,一则“记者暗访采砂淘金,船工称月入百万”的报道引起关注。在豫鄂交界的偏僻水域,本应受严格监管的采砂船,却以“淘金”为名疯狂攫取暴利。记者暗访发现,这些船只不仅涉嫌非法采矿,更在作业中大量使用剧毒汞进行黄金提炼,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河道,形成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每天能采到数克黄金,一个月轻松挣百万。”一名不愿具名的船工向记者透露,其所在的采砂船以“采砂”为幌子,实际通过吸砂泵抽取河床砂石,再经汞齐法提炼黄金。据其描述,每吨砂石约含0.5-2克黄金,按当前金价计算,一艘中型采砂船每日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可达百万级别。这种暴利模式并非孤例。2009年广西大宁河曾爆发类似淘金潮,一条投资20万元的淘金船,最快20天即可回本,月利润超20万元。当地水利部门曾多次炸毁非法船只,但淘金者仍与监管部门展开“猫鼠游戏”。
  如今,豫鄂交界水域的乱象更甚——船工直言:“现在查得严,我们白天采砂,晚上淘金,利润比以前更高。”记者暗访发现,这些船只的提炼流程极尽粗暴:将汞与砂石混合后加热,汞挥发后留下金粒,而含汞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汞作为剧毒重金属,可在水体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威胁人类健康。2015年长江武汉段曾因非法采砂导致水质恶化,沿岸居民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和皮肤病,而此次事件中的汞污染风险更令人忧心。
  河道生态同样遭受重创。大型采砂船的吸砂泵可深入河床10米以下,导致河床下切、水流改道。广西水利部门负责人曾指出,非法采砂会改变河流走向,淹没农田,甚至威胁桥梁和电站安全。在豫鄂交界水域,记者目睹多处河岸出现塌方,原本清澈的河水泛着诡异的金属光泽。
  尽管《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开采矿产资源需取得采矿许可证,但暗访中的船只均无法提供合法手续。水利部门人士坦言:“采砂管理涉及水利、国土、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容易形成‘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此外,非法船只多在夜间作业,且采用“采砂-淘金”一体化设计,监管难度极大。
  技术手段的滞后更让执法陷入被动。长江航务管理局2015年数据显示,一艘“吸砂王”船只一晚可采砂万吨,利润达数十万元,而传统巡查方式难以实时追踪。尽管近年来无人机、热成像技术逐步应用,但面对分散、隐蔽的非法作业点,仍显力不从心。
  与非法淘金的野蛮生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规砂石企业正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电建水电八局绿色建材公司提出“从淘金到炼金”的转型理念,通过建设长九、长崃等千万吨级绿色矿山项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其安徽长九项目采用全封闭生产流程,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单位产品能耗低于行业标准20%,成为行业标杆。
  “砂石行业已进入‘炼金时代’,单纯追求利润不可持续。”水电八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聚焦技术创新与生态修复,例如利用采砂废料生产新型建材,或通过河道疏浚与生态护坡结合,实现“开采-治理-修复”闭环。
  面对猖獗的非法采砂,法律利剑正在出鞘。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非法采矿罪入刑标准从“造成矿产资源破坏”调整为“情节严重”,并提高罚金上限。2025年,长江流域多地法院已宣判多起非法采砂案,被告人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数百万元。
  专家呼吁,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例如建立豫鄂两省水利、公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加大对收购非法黄金行为的打击力度,切断黑色产业链的利益输送。
  站在豫鄂交界的河岸边,望着被千疮百孔的河床,不禁想起古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告诫。砂石与黄金,本是自然馈赠的资源,却在暴利驱使下沦为生态杀手。当船工炫耀“月入百万”时,他们或许未意识到,每一克黄金的代价,是子孙后代失去的清澈河水与肥沃土地。守护母亲河,需要法律的长牙,更需要每个人的觉醒。从拒绝购买来路不明的黄金饰品,到支持绿色矿山建设,每一个选择都在为生态投票。唯有摒弃“淘金”的短视思维,践行“炼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方能让江河重归安澜,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xuepai.net

GMT+8, 2025-11-17 04:14 , Processed in 1.23437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